查看原文
其他

惊心动魄赌金者02

唐朝 唐书房 2022-10-16

读书笔记这种东西,我发现如果不及时写,搁几天就没动力了。就好比我写《惊心动魄赌金者01》时,之所以用“01”做标题,而不是用“上”,起初脑海里想的就是可能至少会写四篇。结果拖了两周,原来在脑袋里跳来跳去的那些念头不见了,码字的冲动也没了。以后要汲取教训,哪怕分次发,也应该一口气写完。今天一边在雪球围观和参与吵架,一边简单写点儿,算收个尾做个交待吧!

 

上次说到,有两位诺奖得主背书,有美联储在任副主席加盟,有巴菲特眼中的“所罗门摇钱树”主持……这样一群“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高于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”的天才梦之队,在基金成立后的三年里,年年高回报,且只有1个月产生过超过1%的亏损。从1994年2月成立直到1998年4月,基金最大月度亏损仅为2.9%。


然而,接下来却在几个月时间里,巨亏50亿美元,连本带利,所有的财富灰飞烟灭,以至于需要美联储出面,联合华尔街14家大银行出资数十亿美元救助,否则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坍塌。这些天才究竟在交易些什么呢?

 

说穿了也不神秘,就是“赌收敛”,下注关联产品之间的价差缩小。举个例子,就和看见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估值差距比自己计算的合理差距大,就去“空招商,多民生”策略类似。当然,长期资本前期主要是在不同期限的债券间赌收敛,债券的价值相对于股权要容易计算的多。只有后期由于资金太多,加上模型一直赢,才自负地扩张到赌股权上。

 

这种赌收敛,背后的逻辑都是:“它们之间的确有不同,但经过我们计算,差异不应有这么大。所以,通过空A多B策略,不管两者是涨是跌,只要两者之间的差异缩小我们就有赚”。

 

他们和同期导致巴林银行(有些译为霸菱银行)的尼克.里森,或者中国国债期货市场里的327国债事件的管金生们完全不同。后二者就是赌博赌错方向了,没有什么研究价值。但长期资本可不同,思考长期资本的成与败,对投资体系和心态大有帮助。

 

1995年初,经营超过230年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巴林银行倒闭案里,元凶尼克.里森犯的错误简单的多,高杠杆赌指数期货上涨,结果跌了,直接损失超过了巴林银行净资产的180%,最终让这个连英国女王都委托他们打理王室资产的贵族银行,轰然倒闭。

 

同样在1995年初,中国的国债期货市场上,也爆发了327事件,天量杠杆做空327国债期货,产生高达40亿元的损失,中国当时最风光的万国证券频临破产,大boss管金生入狱。

 

本质上,长期资本做的赌收敛事件,价值投资者也在做:下注市价和企业内在价值之间差异的收敛(价格迟早反应内在价值)。当然,计算能力是不同的,长期资本的计算能力来源于当时世界最顶级的头脑和海量的计算机,而我们的算力与之相比是有差距的。


然而,同样是赌收敛,为何长期资本灰飞烟灭,而巴菲特(或其同门)却可以天长地久的活着并持续盈利呢?核心差异在于容错性

 

巴菲特计算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,是企业本身所能创造的未来现金流,当这个现金流带来的回报足够可观时,巴菲特买入了。买入之后,有两种可能,一种可能是差距不收敛,价格迟迟不反应内在价值,巴菲特就老老实实等着享受每年的企业增长(或体现为分红,或体现为净资产增长);


另一种是差距收敛了,价格反应甚至是过度反应了内在价值,此时巴神通过股价提前收回企业内在价值。所以,他的行为,在买入之初就确定即便市价不发生变化,他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回报。而反过来,正因为这个预期回报不错,所以可以预计市场资本一定会来追捧该资产,导致资产价格上扬。

 

即便如此,巴菲特也无法确定这个收敛什么时候能够完成。因为市场价格取决于千千万万参与者的情绪,这种情绪是难以预测的,正如牛顿所说:我能计算天体运行的轨迹,却无法计算出人性的疯狂。所以,巴菲特对于股价的态度实际上是:因为资本的逐利性,我相信你们迟早要来。但你们来了,我收割。同时,我也做好了你们不来的准备,假如你们不来,我就老老实实收获企业红利和净资产的增长。

 

相比巴神,长期资本的天才们却是在下注两种市场情绪的收敛。注意,是赌“两种市场情绪”,巴神是赌一种市场情绪和一种可以计算的现金价值之间的收敛,长期资本是赌两种市场情绪之间的收敛。前者好比是守株待兔,树是固定的,兔子是跑来跑去的,巴神的想法是这颗树总归会白天长,晚上长,会开花,会结果,至于兔子,那是风落的意外收获,没有正常,有了更好。——这也是老唐以前在雪球用的签名:牛市只是投资者的Windfall。

 

而长期资本是下注两只奔跑的兔子一定会撞在一起。这还不算,由于债券价值是可以清楚计算的,所以,很难出现很大差异——别忘了,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,真有显而易见的利润,一个个跑的比兔子可快多了。因此,长期资本的天才头脑和精密计算,也只能去抓那些其他人无法计算和准确界定的微小差异。而要想从这些微小差异里获取可观利润,杠杆成了无法回避的选择。

 

一旦加了杠杆,下注的就不是两只奔跑的兔子“一定会”撞在一起,而变成了“①两只奔跑的兔子在固定期限内一定会撞在一起,且②撞在一起之前,这两只兔子分离的最大距离不超过XXX”,这个难度就增加了无数个数量级了。

 

而如果我们认同市场情绪无法预测的话,这个固定期限内撞上+分离最大距离不超过XXX,逻辑上就注定是个死局。怪不得等着树长大,顺便也捡捡风落之财的巴神,一次次恭维高人,却一次次坚定地拒绝向长期资本伸出他那温暖的小手呢!

 

巴神不仅当时拒绝伸出温暖的小手,事后还毫不留情地踩这种愚蠢的行为,他说他无法理解这些聪明人怎么能做出这样的蠢事呢?原话如下:


约翰•梅里韦瑟、艾瑞克•罗森菲尔德、拉里•希利布兰德、格雷格•霍金斯、维克多•哈格哈尼,还有两位诺贝尔奖桂冠得主罗伯特•默顿和迈伦•舒尔兹,把他们这 16 个人加起来,他们的智商该多高,随便从哪家公司挑 16 个人出来,包括微软,都没法和他们比。

 

首先,他们的智商高得不得了。其次,他们这 16 个人都是投资领域的老手。他们不是倒卖服装发家,然后来搞证券的。他们这 16 个人加起来,有三四百年的经验了,一直都在投资这行摸爬滚打。而且,他们大多数人都几乎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进去了。他们自己投了几亿美元,智商高超,经验老道,结果却破产了。真是让人感慨。要让我写一本书的话,书名我都想好了,就叫《聪明人怎么做蠢事》。

 

长期资本的人都是好人,我尊重他们。当我在所罗门焦头烂额的时候,他们帮过我。他们根本不是坏人。但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,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,把自己手里的钱,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。这不是傻是什么?绝对是傻,不管智商多高,都是傻。

 

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,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,哪能这么干?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,还是 1000 比 1,我都不做这样的事。

 

假设你递给我一把枪,里面有 1000 个弹仓、100 万个弹仓,其中只有一个弹仓里有一颗子弹,你说:“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,扣一下扳机,你要多少钱?”我不干。你给我多少钱,我都不干。

 

要是我赢了,我不需要那些钱;要是我输了,结果不用说了。这样的事,我一点都不想做,但是在金融领域,人们经常做这样的事,都不经过大脑。

 

我真理解不了,怎么有人会像这 16 个人一样,智商很高、人品也好,却做这样的事,一定是疯了。他们吃到了苦果,因为他们太依赖外物了。

 

巴神说他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拿自己需要东西(全部身家,名誉,学术成就)去赌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(更多的钱)。其实老唐倒是可以理解,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:你是拼了命想活的惊心动魄,还是努力去追求平稳,平凡。


正好近期看过一部2014年的国产电视剧叫《红色》的,里面的主人公徐天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,让自己和亲人去躲避那些惊心动魄,就像过一点儿安静日子(当然,求,但不得,戏剧冲突出现)。

 

价值投资者就像徐天,总是尽力想让自己躲避陷阱,安安稳稳活着,平平静静成长。为此,徐天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确定性,是躲避陷阱,是不犯致命错误——正如《手1》的副标题,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,价值投资者通过排除危险,活的更长来获取财富。

 

然而,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就在于,不可能只要一种人生观。有的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璀璨如烟花,哪怕只有一瞬,我也希望全世界看见我的美丽,这样,我才不枉来世间一趟。


《赌金者》里恰恰就是这样一群不甘平凡,努力追求存在感的人。他们的目标是证明自己对,证明自己牛,为此不惜压上身家和名誉,去挑战那些世间最难的东东。哪怕已经是亿万身家,已经是美联储副主席,已经是华尔街大佬,已经是诺奖得主……也愿意压上作为赌注,只为精彩,只为灿烂。虽然我不做这样的人,但世界却因为有这样的人而精彩。

 

不同人生观的人,很难互相理解。烟花和雪球,只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。如果非要扭在一起,可能会非常痛苦。因此,读完《赌金者》这本书,其实很建议各位问问自己:我来到资本市场,究竟是想璀璨如烟花,还是将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?前者,最终走上的路几乎一定是是高杠杆、题材股、热门股、高度集中,而后者则是拒绝杠杆、只投资市值远低于价值的股票、不懂不做、适度分散。

 

人生观很难修正的,选好能让自己愉快的路,是人生的战略问题,值得浪费一点时间思考。可能这人生观的本性,才是所谓「能接受价值投资的人,五分钟就接受了,否则可能一生都接受不了」背后的原因。

 

但不管什么样的人生观,《赌金者》一书,至少能让我们遇到那些一年赚几倍甚至几十倍收益的时候,看见公募私募基金排行榜的时候,能够放弃盲目崇拜,别忙惊叹收益率,而是多想一分钟,高收益背后究竟对应着什么风险,是否有学习价值,是否可以学习。这也算收获吧!

 

说到杠杆,有个常见的谬误,说巴菲特也是靠杠杆才做这么大的。这两者,看上去都是借钱,但实质有本质区别,老唐觉得有必要顺带聊聊。正如巴神亲口说的:“我们基本上没借过钱,当然我们的保险公司里有浮存金。但是我压根没借过钱。”

 

巴菲特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加“杠杆”,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。他为什么说“没借过钱”呢!原因有三:其一,浮存金类似于老唐在财报分析里经常用到的经营性负债,是保险公司现在收了客户的钱,在未来需要支付出去的钱,并非有息负债;


其二,巴菲特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性负债,其实要求也很高的。旗下保险公司的产品,一般是要做到经营本身就有利润,就好比说你交100给我,一年后我还你98一样,这样的负债毫无压力。怎么做到借100还98呢,通过大数定律,通过信息的不对称(保险公司知道损失的概率和损失额,顾客不知道);其三,巴菲特基本不碰人寿保险,只针对财险,最大限度的规避不确定性。

 

在这三大前提下,巴神的浮存金杠杆总体就是“今天客户交来100,确定一年后还他98”的杠杆,这样的钱,不要说巴神,老唐也敢用,哈哈。但即便是这样,巴神还是习惯性在手头随时持有大量现金,防止出现所谓的六西格玛、十西格玛事件。


以上是老唐一些感想,你读过此书的收获是什么?来,留言区聊聊。

iphone赞赏专用

《惊心动魄赌金者01》在此


点击阅读原文,低佣金、低门槛参与港股美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